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China Heritage Projec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SSN 1833-8461
No. 28, December 2011

FEATURES

Yu Dafu's West Lake Studio:
The Thatched Hut of Wind and Rain
郁达夫的风雨茅庐

Chen Xing 陈星
Master Hongyi and Feng Zikai Research Institute
弘一大師、豐子愷研究中心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杭州师范大学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est Lake and the surrounding hills remained a favourite area for both traditional-style and modern writers and artists to rent or build studios 書房 or 書齋 (for more on the tradition of studios, see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Issue 13, March 2008). Yu Dafu (1896-1945), from the nearby town of Fuyang 富陽, was a prominent literary figure, editor and novelist.—The Editor

1935年春,郁达夫写了一篇《住所的话》,叙写他自己亟盼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住所的心情。文章劈头盖脑就曰:“自以为青山到处埋骨的飘泊惯的流人,一到中年,也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近来常常有求田问舍之心,在看书倦了之后,或夜半醒来,第二次再睡不着的枕上。”

Page
Fig.1 Exterior of Yu Dafu's Hangzhou studio

盼屋盼到了如此程度的郁达夫自有他的痴想:“地皮不必太大……房子亦不必太讲究,只须有一处可以登高望远的高楼,三间平屋就对。但是图书室,浴室,猫狗小舍,儿童游嬉之处,灶房,却不得不备。房子的四周,一定要有阔一点的回廊;房子的内部,更需要亮一点的光线。此外是四周的树木和院子里的草地了……”终日的痴想,郁达夫不意之中带着微醉对一位朋友谈及了建屋的愿望。不出数月,这位朋友果真在杭州送了一块地给他。有了这块地,郁达夫建屋之心更甚。为了筹得四千元的建屋款,他“竟发了疯”(郁达夫语)似的省下了一半的烟酒钱去买奖券。可买了几回,居然连个末奖也未得着。于是他又异想天开似的买来《芥子园》《三希堂》一类的画谱,企图学艺卖画,用笔润来建起一座住宅,即便仍是不行,“我也可以画出许多房子……如饥者的画饼……总可以得到一点慰安。”

郁达夫的良苦用心终于没有徒劳。《住所的话》发表后,朋友们纷纷前来献计献策。有的愿意凑钱,有的乐意策划建筑方案。各方的鼓励和支援,郁达夫的建屋计划从设想到成熟只用了半年的时间。不知情者以为近来郁达夫发了一笔大财;知情者却是为他捏着一把大汗,以为他这是在冒险。也许是郁达夫建屋心切,他竟全然不顾旁人的议论,一不做二不休就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相当优美别致的宅院——风雨茅庐。

Page
Fig.2 A doggerel poem in Yu Dafu's hand presented to Lu Xun 魯迅

风雨茅庐地处杭州场官弄63号,紧邻着当时的浙江图书馆。郁达夫原先的设想相当浪漫,既然手头缺钱,不如干脆建它几间平房,以茅草代瓦,以涂泥作壁,背靠书城,面向西湖,一支烟、一壶酒,倒是十足的名士派头。可经他的亲友你一言他一语的鼓噪,郁达夫的原计划全变挂了:“茅庐变作了瓦屋,五开间的一派营房似的平居,拆作了三开间两开间的两座小蜗庐。中间又起了一座墙,墙上更挖了一个洞;住屋的两旁,也添了许多间无名的小房间。”这么个造法,当然是气派多了,可他的债台同时也多垒了几尺高。郁达夫在1935年11月19日的日记中这样记道:“所最开心的,就是因造这屋而负在身上的那笔大债。虽则利息可以不出,而偿还的期限,也可以随我,但要想还出这四千块钱的大债,却非得同巴尔扎克或司考得一样,日夜的来做苦工不可。”郁达夫后来是如何还清这笔大债的,这个问题可以让研究者去考证回答。至于借了这一大笔钱而建起来的住宅,郁达夫以为如何呢?他在《记风雨茅庐》中提到:“有点像是外国乡镇里的五六等贫民住宅的样子了。”他又在日记里写道:“房屋虽则简陋到了万分……”郁达夫如此评价自己的宅院,其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客观地讲,无论从当时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看还是以今天中国人的居住条件论,风雨茅庐都可以称得上是优美典雅而舒适的了。

风雨茅庐竣工于1936年初。这个风雅的宅名原本是预先想好的。面对现实中的住宅,它虽名不副实,郁达夫却也不忍心弃之。于是他只好找理由来为它辩护:“……中国的山人并不入山,儿子的小犬也不是狗的玩意儿,原早已有人在干了,我这样小小的再说一个并不害人的谎,总也不至于有死罪。况且西湖上的那间巍巍乎有点像先施、永安的堆栈似的高大洋楼之以 ╳ ╳ 草舍作名称,也不曾听见说有人去干涉过。”郁达夫决定把此宅的名字仍然叫作风雨茅庐,又请马君武先生为书横额一块。如今的风雨茅庐仍基本保存着原来的样貌,只是早已成了一家单位的办公用房。由于四周楼房林立,加上此地居民稠密,里弄小巷纵横,若无人指点,初到者要找寻它也十分不易。不过真的当你身处茅庐,隔着它的后墙就可看见原浙江图书馆的大楼的时候,郁达夫当年静居此屋读书会友的情景多少会在你的眼前一掠而过。